內容註: |
v.1,野村榮三郎《蒙古新疆旅行日記》中的若干問題/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,董炳月(Bingyue Dong)--v.2,「一分為二」,或是冷戰結構內部化:重探矛盾論以及歷史發生學的問題/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,劉紀蕙(Joyce C.H.Liu)--v.3,如何製造儒家的格言文本?:試探趙韓《橄言》與明末西學的關係/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李奭學(Sher-shiueh Li)--v.4,南北朝偽經《法沒盡經》所見釋迦派三聖至中國之說試探/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所,金文京(Bunkyo Kim)--v.5,《菜根譚》在近代日本的傳播與闡釋/北京清華大學外語系,王成(Cheng Wang)--v.6,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刊本與抄本/高麗大學中文系,崔溶澈(Yong chul Choe)--v.7,論杜詩在東亞文學中典範地位之形成/南京大學文學院,張伯偉(Bowei Zhang)--v.8,「筆關風化」:論清代中期戲曲風教關之事理化與世情化/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王璦玲--v.9,進入全球網絡:近代粵曲唱片的生產與傳播(1903-1914)/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,容世誠(Sai-shing Yung)--v.10,崑劇傳承中京劇因子的滲入/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,王安祈(An-Chi Wang)--v.11,炎徼與我杭:田汝成的地方聞見/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胡曉真--v.12,稿本《梁苑集》對王鵬運研究之意義:以客居開封之交遊為中心/林玫儀--v.13,《詩經》評點與《詩經》傳播:以晚明時期為中心/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,黃霖(Lin Huang)--v.14,晚清民初的「文學」情境:以「文」、「學」與「言」、「文」關係為主的討論/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,鄭毓瑜(Yu-Yu Cheng)--v.15,「再現」與「變奏」:再論「擬古」與「擬作」/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,蔡英俊 |